高新興科技集團(股票代碼300098)總部位于廣東廣州,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物聯網產品與服務提供商;自1997年成立起,創新研發基于物聯網架構的感知、連接、平臺層相關產品和技術,從下游物聯網行業應用出發,以“全息智能”及“泛在通信”兩大核心共性技術為科技中臺,實現物聯網“終端+應用”縱向一體化的戰略布局和產業賦能,構筑智慧交通、智慧警務、汽車電子標識、車聯網、工業模組、軌道交通、通信監控、金融、機器人等物聯網大數據應用產業集群。
公司員工超3300人,每年研發投入占全年營收超10%;作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高新興堅持自主創新,擁有國家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是國家企業技術中心,通過了ITSS一級、CMMI 5全球軟件領域最高級別認證,已申請超1300項專利,其中涉及RFID的核心專利高達400余項,并參與了30余項國家公共信息安全等多項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
高新興聚焦“智慧交通”與“公共安全”兩大戰略賽道。智慧交通戰略賽道布局主要包括全系列智慧交通解決方案及全棧式智能網聯解決方案兩大業務,公共安全戰略賽道涉及社會安全、通信安全、交通安全、電力安全、金融安全、安全保護(機器人)等場景。
在智慧交通賽道,高新興立足頂層規劃,持續為客戶提供咨詢規劃、集成交付、軟件開發、高效服務等核心價值,建設300+智慧城市及智慧交通項目,為政府和交管部門提供城市智能交通的全棧服務。基于5G+V2X、超高頻RFID、AR視頻全息化、動態深度學習4大關鍵技術應用,高新興現已具備系統集成、產品自研、定制化解決方案、區域交通組織優化4大核心能力,擁有從終端到平臺的6大自研產品;在產業加速時期,高新興更是推出業內首個城市級車聯網解決方案,深度參與國內首個5G自動駕駛應用示范島的建設,積極助力天津西青區國家級車聯網先導區應用示范項目落地。
在公共安全賽道,高新興深耕智慧警務10余年,憑借深厚的業務經驗與技術沉淀,深刻把握客戶痛點與需求,以視頻為核心,將應用型產品做到極致,服務科信、法制、交警、監管、治安、緝私等警種,全面提升公安實戰能力。公司立足視頻物聯網技術、射頻識別技術、業務管理技術、人工智能技術(語義識別及文字識別)4個關鍵技術應用,形成視頻云、智慧執法辦案平臺、智慧監管實戰平臺、AR超級云眼、智慧交管視頻巡查系統5大明星產品,以及智慧執法、智慧交通、智慧監管、治安防控、智慧緝私5大重點業務,目前客戶案例覆蓋全國28個省、300多個地市級。
高新興主張開放、協作、共贏的生態圈理念,目前與華為、騰訊、中移動、文遠知行等合作伙伴在視頻云、智慧交通等業務中開展深度合作,攜手合作伙伴持續構建更成熟的生態系統;同時營銷和服務網絡覆蓋全球,在國內31個省市自治區設立170多個服務網點,與歐美多家頂級通信運營商達成深度合作,為全球1000+客戶提供快速、優質的產品和解決方案。
高新興科技集團黨委成立于2018年1月,在上級黨組織有力帶領下,堅持從嚴治黨、科技賦能,實施黨建科學化管理,現在全國設12個黨支部、重點項目部設黨小組,有效實現“兩個覆蓋”。高新興集團黨委目前已成為廣東省、廣州市和黃埔區“兩新”組織黨建工作示范基地,廣東省委組織部基層非公黨建聯系單位,獲廣東省“兩新”組織黨建創新“十佳”案例,以黨建引領推動集團生產經營快速發展。
這個世界在變與不變之間前行,變的是創新和探索,不變的是堅持和初心。高新興將牢牢把握5G“新基建”時代變革帶來的發展機遇,無論面對怎么樣的挑戰,高新興“用高新技術振興民族企業”的美好愿望和“持續為客戶創造價值”的理念從未改變,這里集結了一批充滿激情、富于創造、勇于擔當的高新興人,正通過不斷地探索創新,解決社會問題,推動社會進步,讓未來變得“更安全、更智慧、更美好”!
更安全,更智慧,更美好。
堅持客戶導向,堅持奮斗進取,堅持永爭第一,堅持分享共贏,堅持實事求是。
當今世界,產業一體化、全球一體化、人類共同體趨勢明顯。
全球領先的智慧城市物聯網產品與服務提供商。
公司注重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關心員工健康,為用戶提供環保產品;近年來,高新興陸續向院校、災區及貧困區捐贈累計數百萬元現金及設備,為當地社會扶貧及慈善事業貢獻一份力量。捐贈支持南京郵電大學:2011年獨家冠名第三屆廣州校友足球聯賽,并贊助南郵校友隊、北大校友隊、2010年、2012年兩次向扶貧基金會捐贈 款項、2008年公司全體員工向汶川地震災區捐款、設立小升初、中升高、高升大學獎學金。
高新興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黨委于2018年1月19日成立,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牢固樹立“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落實“兩個維護”,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在上級黨組織帶領下、在高新興集團領導的關心指導下,以實現集團經營戰略目標為導向,大力實施“集團黨建”管理模式,打造“智慧黨建”品牌,有效落實“兩個覆蓋”。2019年設10個黨支部,董事長劉雙廣親自對黨委委員、黨支部委員候選人定標準、做審核,集團人力資源部實施綜合測評和兩輪面談,實現“適度配置,選優配強”。